电动车辆工程技术中心是国内最早从事电动车辆研究的单位之一。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,中心就开始引进苏联制造的电传动军用车辆进行电传动研究工作。从1992年开始参加原国防科工委组织的电动车辆研究开发工作。自国家“八五”计划以来,一直得到科技部、工信部、总装备部和北京市政府的重点支持。在电动车辆科研、产业化和示范运行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。2008年获批“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”;2012年获批新能源汽车北京实验室;2014年牵头获批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;2021年获批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。
电动车辆工程技术中心现有教职工41名,其中教授12名,副教授19名,B系列人员16名。团队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(孙逢春),入选国家高层次领军人才5人次,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5人次,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次,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4人次,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2人次,全球高被引科学家4人次。
图1 电动车辆工程技术中心合照
电动车辆工程技术中心依托机械工程一级学科,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车辆系统动力学与控制、高效驱动与传动、清洁能源与动力、车联网与大数据、车辆智能感知与决策、车载基础软件与工具链,形成了优势人才团队聚集、研究领域覆盖全面、科研资源丰富、自主创新能力强、产业转化高效迅速、运转机制成熟的电动车辆领域技术研发创新基地,建成了具有突出技术特色的研发体系。“纯电动商用车平台”和集“整车、基础设施、运营监控”为一体的“纯电动商用车奥运团队”成为行业品牌,构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网联体系,有效保障了车辆运行安全。中心获批建设教育部“新能源车辆及应用”学科创新引智基地,持续、广泛的促进国内外智力资源交叉融合。2008年奥运会首次实施了中心区零排放电动客车工程,实现了国家“奥运昼夜服务零抛锚”的最高目标,相关技术成果在上海世博会、广州亚运会成功推广应用。主持研发的全气候动力电池系统、全气候纯电动大客车攻克了极寒环境冷启动难等世界性技术难题,与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管控平台共同服务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。创办了《Green Energy and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》(新能源与智能载运)高水平学术期刊,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。牵头编撰全球第一部《电动汽车工程手册》(共10卷),为提升产业水平提供知识引擎。
图2 北京奥运会电动客车
图3 寒冷地区纯电客车验证
为推动电动车辆技术成果高效转化,由北京理工大学、深圳市人民政府与坪山区人民政府依托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,共同建设了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事业单位,是广东省认定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,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智能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。围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方向,开展技术研究、试验检测、成果转化、技术咨询、教育培训、学术交流等业务。北京理工大学与华为成立新能源汽车网联云科技联合创新实验室,突破目前汽车领域卡脖子技术,聚焦车辆电气新架构研究,在“智能电动”和“智能网联”两大领域开展合作,进一步加大在超大容量数据中心云网联动方面的探索和创新。
图4 北京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
图5 北理-华为联合创新实验室
电动车辆工程技术中心形成了以孙逢春院士为学术带头人引领、中青年为主、学术思想活跃、有影响力的学术队伍。在长期的科技攻关和技术积累下,中心取得了丰硕成果,获得国家、省部级奖项25项,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、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,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,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,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、一等奖3项。主持制定和规划了新能源汽车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22项。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,发表学术论文数2000余篇,授权专利400余项。2008年,被评为“国防科技创新团队”、“科技奥运先进集体”;2016年,中心党支部荣获“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”称号;2021年,获得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;2022年,获得“北京市工人先锋号”荣誉称号。
图6 代表著作
图7 新能源与智能载运学术期刊
研究所领导班子人员
姓名 |
岗位名称及职责 |
办公电话 |
邮箱 |
所长 |
010-68915205 |
wangzhenpo@bit.edu.cn |
|
书记、副所长 |
010-68911524 |
wangzhifu@bit.edu.cn |
|
副所长(深圳中心) |
010-68918297 |
bitev@bit.edu.cn |
|
副所长(教学) |
010-68915202 |
chenxiaokai@bit.edu.cn |
|
副所长(科研) |
010-68914115 |
xudong.zhang@bit.edu.cn |
更新时间:2023年11月